一直以为,懂得生活的人,要懂得三件事: 一是会烹调,二要读一点书,三要去过五六个有好山好水的地方。会烹调的人,能于平淡如一碗水的日子里,细细研碎生活的酸甜苦辣咸,把人生变酸变甜,再让它辣让它苦涩,最后把琐屑芜杂的日常调和得热热闹闹,微微蕴藉些复杂却和谐的香气。爱读一点书的人,总有些文人可爱的默契,字里行间,在巧合中,总有些时刻会构架起现实王国与想象天堂之间的桥梁。而这桥梁的基石,可能来源于卑微生活中灵光偶现的箴言,也可能来源于其他位面想象之国的金玉良言。这桥梁一旦架构起来,就如同料峭的春风吹开杰里科的玫瑰,微微愉悦又不可多说的笑容悄然浮现,令人自信快乐犹如置身于父亲的怀抱。去过五六个好山好水好地方的人,自然经历过离愁别恨、久别重逢,也定当踏过大好河山、花明柳暗,笔下自会留缠几分山水灵气。在众多描写大川江河的诗句中,“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是我极爱的句子,读来如置身汹涌的江上,还有一点江南人家常有的悲吟。若不是去过这几分地界,断写不出此番诗句。湘西人家翠烟热雨,雪国地方漫天星河,大漠边域残霞夕照,海岛人家碧浪白沙,“口味要杂一点”,都去看看,就要比窝在厨房书斋的人,更懂一点所谓的“生活气儿”。
就这三者而言,东坡先生是难得的兼备之人。古时文人不乏装腔作势之辈,“君子远庖厨”,便视厨房为“非大雅之堂”,十指不沾阳春水,只一项便不知淘汰了多少“名士风流”,其实也不见得真是“风流”,故作风雅罢了。书倒是读些,却称不上爱读,只是能读会读需读。好山好水却也走过,不过不是上京赶考,就是贬斋朝阙,竟白白地把大好风景糟蹋了,后添的附加品,算不得什么真风景!
而真的名士风流,早已传为风流佳话,继而成为茶余饭后耳熟能详的谈资。耳熟能详代表什么?代表熟视无睹。众人皆知广为流传的是佳作,可若在文章里信手拈来一句“花落知多少”,却不知要被多少人嘲笑粗浅呢。
东坡先生的《水调歌头》多可惜,被人广为传诵,却有几人曾把它细细品味过呢?又有几人能解“千里共婵娟”其中味呢?背诵时如大江东去,郁孤清流,一脉而下,气势贯通,生怕他人不知自己竟把词背得如此熟练,好似所谓的优越感会因期间的停顿而长出翅膀飞走。
一直想找乐器来配东坡先生的诗,却徒劳无功。西洋乐器太写真,就换其道从中式乐器里找,结果笛太尖、箫太冷、古筝太喧闹、琵琶太脆响、琴呢太幽僻。先生是人间的绝世,不尖、不冷、不喧、不脆、不僻。
他最吸引我的地方便是他词中的三分烟火气、三分出尘意、三分入世心以及那一分孤高境,快活之意了然于心。作了“寂寞沙洲冷”,就有“聊发少年狂 ”;来了“也无风雨也无晴”,便得“江海寄余生”;既能“此心安处是吾乡”,也图个“不辞长作岭南人”。随心所欲,万千文人,他最出众。
比起学而优则仕,他更喜欢访旧游东阁。一壶酒、一支笔,于锦绣河山中,写尽泼墨的大气、写意的优雅。此时酒也可免了,那是李白的仙气,先生更为潇洒,也更为温柔,不必借酒浇愁。他用宽厚的情怀,恕尽人世风刀霜剑,在心中点起一盏温暖的灯,照亮归途,也点亮来路。
论他,只一句“圆融通透”已是足够。所谓煮菜写词作画,要点无非如下:朴素无华、感情真挚、恰到好处。听易行难,只一个“恰到好处”便难如登天。不知人间冷暖,不曾洗净铅华,道出来的那一刻,再真挚的感情也徒添了几分矫揉造作之意。先生很好,不需改。“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读来齿颊留香,芬芳自然,不是甜香,是苦茶。令人忆起北国夹着砾石的春风,冷中自有一种叹息之后的平淡充和感;亦令人想起某款烟盒背后印的那句“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怅然若失之意萦绕心怀。
东坡先生生命的羁绊在南方。那里有杭州、黄州、岭南,有他年少时的旖旎斑斓。忆往昔,壮志凌云,山巅雾岚飘拂流转,恍若羽化而登仙。地图上的极南,是他生命的极北,天寒地冻,万物沉默。他一生独立,顾影茕茕,心中盘算的是次日的朝阳与早餐,为数不多的忧愁是田里的苗秧可熬得过凉薄的春暖花开?
而此时北方的我,正处于岁月的极南,热烈、汹涌、生机勃勃。打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走过,浊黄滚烫的风夹着沙砾迎面而来,脚下的黄土地拙朴、浑厚、鲜活,如一个炙热燃烧的灵魂,那是最憨实矫健、最勤劳耐旱的灵魂,耐得了贫瘠荒芜的干裂土地,耐得了热烈泼辣的耀眼阳光。这样的灵魂亦是苏轼。
只有经历了、熬住了,才明白了、热爱了苏轼。
不讲他的历史,单从文字中,就足以看到一个铁骨铮铮的不屈灵魂。没有人向死而活。他努力活着,是为了背死而活。是为了往后的日子明媚灿烂,一想起,心中便开出一朵花儿。
当昔日少年白了头,不再热血昂扬追名逐利,满腔执著勇敢的光芒日渐消褪,穷苦潦倒难看尴尬,他还会心怀希望吗?老土的话题,这次还是俗套的回答——有些问题只能用时间回答。
他从未给出答案,却也作了回答。读遍他所有文字,一词一句都有令人遗憾的地方,却依然完美,生活本就充满遗憾,作为交换,他回以遗憾,但不悲伤。我称这为完美。
先生与我都不在乌托邦中,亦没有什么令人心安、令人放不下。但他有一颗轻盈的灵魂,未将生活的麻木、惯性带入生活,这是他的人生。
或许读了他,我也应该有一个自己的人生。尚不知那会是怎样的壮烈或平淡,亦或许这想法会随时间波澜不惊。
但此时此刻,至少我想。也许这就是我们之间共有的冲动。
生生不息。
读书本身是爱的一种标志,这种爱无欢乐而言,却十分深沉。(作者单位:二号球友会(中国))
版权所有:球友会网页版(黄陵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地址:陕西省黄陵县店头镇 邮编:727307 技术支持:黄陵矿业信息中心
Copyright(C) 2011 Huangling Mining Group E-mail:txzx@hlkyjt.com.cn
陕公网安备61063202000102号 陕ICP备案050060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