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自己的哭声中来到世界,在别人的哭声中离开这个世界。生与死,本是生命的自然规律,但要说起来却是个复杂而又沉重的话题,就如同哲学中讨论“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那样,想说清楚实在不容易。所以当年孔圣人也在回避这个话题,面对学生季路的提问,没有正面回答,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未知生,焉知死”。
最近看视频新闻报道,在西岳华山的南峰长空栈道上,有一男子突然解开安全绳,张开双臂,环视四周,纵身跳下万丈深渊。我没有再关注后续报道,也无意知道这位轻生者的跳崖真相,从整个过程来看,他表现得很淡定,行动坚决,没有一丝生的留恋,仿佛死亡是他最好的归宿。
生命真的不值得留恋吗?
相信大家和我一样,读过杰克·伦敦《热爱生命》这部小说后,血脉贲张,激动不已。一个人面对极端困境,没有放弃,顽强拼搏,用意志战胜了饥饿、伤痛、野兽、恐惧的威胁,求得了生存。杰克·伦敦还有另外一部优秀的作品《马丁·伊顿》,是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长篇小说。书中一位社会底层的水手,为了心仪的女人而要改变自己,靠着艰苦的努力和文学的天赋,终成为一名显赫的作家。然而,在他赢得名声和金钱的后,他发现他追求的东西是那么的虚幻,在金钱的包装下只有虚伪、冷漠和奸诈,他百无聊赖,空虚至极,最终在一次航行中投海自尽。现实中的杰克·伦敦,是位才华横溢、经历坎坷的人,戏剧一幕却出现在40岁的时候,他服用大量的吗啡自杀,感觉就像《马丁·伊顿》的主人公那样,唯有死亡才能够得到真正解脱。生活如此开玩笑,我们怎么评价一个鼓励别人热爱生命的人,在壮年之时放弃对生活的热烈、摆脱恐惧、告别希望,选择用自杀方式来结束自己的生命。
生命果真如此脆弱吗?
今年看过的两部电影让我印象深刻。一部是阿巴斯导演的《樱桃的味道》,是一部适合一个人安安静静、耐心地看的电影。初看名字,以为这是一部浪漫题材的电影,实际上是探究生与死的心理伦理片。电影故事情节很简单,就是一个人寻求自杀的过程,冗长的人物对话,大量运用长镜头和静止画面,还有看似是随意未加修饰的情节,并不那么美的镜头,都让这部电影个性十足。看完之后,心里有点压抑、焦虑和不安,同时又有种莫名的冲动以及对人生和生命的再思考。一个想死的人,本该万念俱灰,为何还想死在樱桃树下,他还在留恋或者期待什么呢?
去年张扬导演的电影《冈仁波齐》上映后,朋友推荐过,我一直没有看。或许前不久的西藏之行,让我对藏区文化有了进一步探究的兴趣,便利用一个周末的清晨,完整看了一遍这部电影。一群虔诚的信徒,从芒康到拉萨,从拉萨再到阿里,跋山涉水,餐风饮露,二干多公里,一路磕长头,终于来到冈仁波齐——这座被多个宗教尊为的神山。 如果问我如何评价电影,我只说两个字:简单。与其说这是一部故事片,还不如说是一部带有情节的纪录片。电影中,孩子的出生,老人的辞世,这些我们看来属于世间大喜大悲的事情,在信徒磕长头的历程中似乎微不足道,所谓大道至简,在信仰面前,一切世间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都只能说随安吧。就如同藏区这里稀薄的空气,圣洁的雪山,你所能感受到的灰尘杂质都会被自觉过滤掉,朝圣的步伐愈走愈坚定。令我尤为感动的一幕是,当他们快到米拉山口时,一场意外肇事让随行拉货的拖拉机头受损,他们丝毫没有犹豫,没有退却,毅然选择拉着货车继续前行,人先拉一段,回去再补磕头,再拉再补,如此往复。在最艰难的上坡道路,他们唱到:“我往山上一步一步地走,雪从天上一点一点地下,我和雪约定的地方,我想起了我的母亲……”瞬间眼眶湿润了。
信仰让生命如此顽强!
清代诗人袁枚《苔》写到:“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每每读到这首诗,莫名的激动久久挥之不去。生命不分大小,就算是被轻视的生命,被忽略的美,因为有了生之意志,无论环境多么恶劣,总能在顽强的抗争中捍卫自己尊严,赢得大自然的礼赞。一位诗人说过:“人的生命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
一切为了生命的尊严!
入夏以来,上班路上,只要每天晴朗,河岸榆树对面,就一个老者坐在河堤边,双脚悬空,迎着晨曦,拉起手风琴尽情地演奏。此时,任凭人来人往,车马喧嚣,河水流淌,这个世界仿佛就是他的。我不知道他的年龄,也不知道他的身份,更不知道他所思所想所盼,但我知道他是一个热爱生活、健康乐观的人。
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了解生命而且热爱生命的人。(孙鹏)
版权所有:球友会网页版(黄陵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地址:陕西省黄陵县店头镇 邮编:727307 技术支持:黄陵矿业信息中心
Copyright(C) 2011 Huangling Mining Group E-mail:txzx@hlkyjt.com.cn
陕公网安备61063202000102号 陕ICP备案050060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