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遇见史铁生是我豆蔻之年,当然那是在语文课本上《我与地坛》的作者,可谓未见其人先读其文。任何一篇美文,一旦进入课本,就好像套上了紧箍咒,纵使多么美好,如果要求被反复阅读、解剖、背诵,那味道便如同嚼蜡。关于史铁生,那时候,只记得有一个人残废了双腿,写下了一些不朽的篇章,只知道有一个人苦而不怨,用文笔和情怀向命运挑战。
再度遇见史铁生已是恍惚十多年之后,我已而立。在朋友的推荐下,又一次品读《我与地坛》,让我第一次陷入了对文章字字句句的思索中;也让我第一次亲身感受到:朴实无华的文章也可以感人至深。原本有强壮体格、很高天赋的史铁生,年少起就经历各种苦难:初中没读完就去插队;21岁双腿瘫痪;30岁两肾一死一伤……残酷的命运面前,史铁生对这个世界充满了憎恨与无奈,茫然无措中走进了地坛,地坛成了他全部的生活寄托和精神支柱。期间的痛楚与煎熬,陪伴他度过了日夜更替,度过了寒来暑往。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还忍受着手术的痛苦,将身体器官,无私捐赠给有需要的患者和医疗机构。我感动于史铁生十五年来摇着轮椅的思索,关于地坛、母亲、人生的思索;更感动于他对于生命的感恩,尽管在常人看来,他的经历异常坎坷。对于地坛,史铁生怀抱感恩之心。
我一直在想《我与地坛》究竟能带给人什么呢?就我而言,看到更多的是人在疾病面前的无力,还有人在疾病面前的顽强。但作者究竟为了什么而写呢?我不敢妄加揣测,但我深信,这最初绝非为了写而写,就像史铁生在书中说的一样:“写,油然地通向着安静,容易在市场之外遭遇心中的阴暗,在自以为是时回归零度。”所以他的书,才不会让人以为读过就只是读过了而已,才会让人读过之后内心有千万种想法在汹涌,才能够在平淡的文字中遇见一个真实的立体的史铁生。还有那些流露在字里行间的情感,他把他的故事,他的快乐,他的伤痛,所有的一切,像是讲述旁人的故事一样,娓娓道来,就仿佛那些痛从未属于过他。如果不是本着“把心交给读者”的心态,如果不是真的要表达些什么,又怎么能写得那般顺畅且不漏痕迹呢?
书中最让我感动的是史铁生写母爱,却不愿用“爱”字,生怕“爱”字不及对母亲的难诉深情。文字平静,读起来却令人神伤。写早逝的母亲,只谈那颗无法接近的“合欢树”,只说“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在史铁生的生命里,母亲一直扮演着一个默默支持他的配角。母亲不曾支配他的人生。她总在某个角落凝视着史先生,深情的祈祷:希望儿子能克服生理和心理上的残疾,更希望他能在精神世界里找到寄托。她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写自己的失落。说如何向往“脚踩在软软的草地上的感觉”,回忆“想走到哪儿就走到哪儿”的自由,想象着“”踢一颗路边石子”的感受……那种穿透文字的渴望,让谁又敢忽视上帝赋予的一切健全跟健康?或者正因为身体被固定在轮椅中,所以他才以超常的维度和细腻,调用起感觉嗅觉味觉听觉和视觉,全方位地融入纷杂的世界。
合上书,我静静想,有多久没有独自在自然中慢慢走。还记得去年夏天的一个傍晚,下班后一个人步行回家,我惊讶地发现原来路边有卖风筝、卖水果的小摊贩,有吹着徐徐凉风自由自在的纳凉者,还有一抬头就能看见的片片绿荫。平时总是开车上下班,直来直往,有那么多美好的事物,在车窗外一闪即逝,我从未发觉,也无心去寻找,自然也不会懂得更广的快乐。快乐在细微处萌生。我想这世界上并不乏美好,只是我们那双本会发现美的眼睛闭上了,是太累了或是再也不愿睁开了,那么,沉下心读读《我与地坛》吧,他虽然身有残疾,却因此更有暇在细微处体会到自然的乐趣,还有深沉的母爱,最后悟出了人生的真谛。或许,史铁生的文章之于文坛,只是繁星中的一点;而他的文章之于我,却是不可多得的教科书——让我学会了坚强、学会了感恩。
崭新的书已经泛旧,我记不清自己翻了几遍、读了几遍。新书变旧书,不仅是书皮上交错的白色折痕,更是书里我写下的笔记,划过的横线,记下的心情。细细品味,想来生活中那些不如意、不开心的琐碎事情都让我夜不能眠,自己顿觉汗颜和羞愧。所以,史铁生说,生命中永远有一个“更”,在我们能用“脚步”丈量内心想要到达的无尽远方时,为什么不去珍惜现在呢?”
感谢我立而之年再遇史铁生,感谢那位让我遇见史铁生的朋友。(作者单位:一号球友会(中国))
版权所有:球友会网页版(黄陵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地址:陕西省黄陵县店头镇 邮编:727307 技术支持:黄陵矿业信息中心
Copyright(C) 2011 Huangling Mining Group E-mail:txzx@hlkyjt.com.cn
陕公网安备61063202000102号 陕ICP备案050060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