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是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源,如何让人才留下来,快速成长,为企业创造价值?
“我们以打造一支‘技能精湛、作风过硬、勇于创新’的青年人才队伍为抓手,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工作机制,为青年成才搭擂台、建平台、筑舞台,力促各类青年人才脱颖而出。”黄陵矿业机电公司经理、全国煤炭行业技能大师徐建军表示。
吃的好才能干得好
中午饭时,机电公司饭堂香气四溢,爆炒羊杂、粉蒸肉、葱香鸡柳、芹菜炒腊肉、蒜蓉粉丝等荤菜素菜搭配着刀削面、杂酱面等面食满足着不同口味职工的“味蕾”。
“荤素搭配,每天不重样,味道好还便宜。”刚打完饭菜的供电所职工谢昊介绍。
“饭菜口味好,质量高,满足了本单位职工的需求。”餐厅负责人张浩介绍。
对于食堂饭菜质量和菜品,张浩显得很自信,笔者进入后厨,看着整洁的操作间和就餐环境,还有纱门窗、挡鼠板、消毒柜等细致入微的设施,让人绝对放心。
食品安全是重头戏,该公司在食材采购环节,严格审查供货商资质,对送来的蔬菜和肉类等食材进行检测,并对做好的饭菜进行取样,保证食材安全可靠。
“建议早饭增加胡辣汤和菜盒,午饭增加砂锅。”一名职工就餐后在该公司餐厅微信群这样留言。
为满足职工的不同口味,该公司通过微信群留言的方式征集合理化建议,饭菜质量和服务质量得到持续提高。
人人都有出彩的舞台
不仅要满足人才“味蕾”,更要在人才成长机制平台上下足功夫,机电公司做足“人”的文章,让人才脱颖而出。该公司不断为职工搭建展示技能平台、建立工作机制,提升职工技能水平,为公司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李海清是该公司一名综采维修钳工,除此之外,他还是全国煤炭行业技能大师和球友会网页版,球友会(中国)“首席技师”,多次担任球友会网页版,球友会(中国)技能大赛的评委。
在该公司,像李海清这样在普通的岗位上成长出彩的职工不胜枚举,用他们的话说:“从工人成为技能大师和工匠,离不开饱满的人才培养机制和展示平台。”
在培训方式上,该公司采取“理论+实践”,坚持岗位练兵和技术比武不间断,持续开展“三功两素”修炼和“三小一练”活动,锻造职工技能功夫。
2015年7月,该公司成立了党员创新工作室,吸纳各岗位技术能手成立技术攻关团队,不断攻克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同时大力开展“师带徒”“一对一”帮教等技术传承活动,形成了人才队伍“滚雪球”效应。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个人勤奋努力固然重要,但公司的培养更是不可或缺。”郗卫平是该公司80后综采维修电工带头人,2019年参加全国煤炭行业职业技能竞赛荣获了电工组第三名的好成绩。
“职工是企业的主体,他们的成长就是公司发展的财富。”徐建军说,“要不断为职工搭建成长成才的平台,提供出彩的舞台,让职工看得到希望。”
把工作干到极致
对郗卫平这样的青年专业带头人来说,他们的目标是一样的:在提升技术能力的基础上,把工作干到极致。
干净整洁的工作环境,饱满的人才培养机制让郗卫平这些年轻人很踏实,这里还有他们的标杆,像李海清、盛红杰等一批把工作干到极致的技术领军人,他们即使做不到最好,也要做到自己心里的极致。
26年前,技校毕业的李海清成了黄陵矿业一名钳工,第一天上班,师傅交给他简单的维修技术并告诫他:“钳工靠手艺吃饭,任何一个细小的瑕疵都会给设备安全埋下隐患,绝不能给自己留返工的借口。”
从刚参加工作那会关注维修工艺、技术,到后来注重维修过程的每一个细节,李海清回忆说:“第一天上班,师傅的告诫一直影响着他,那就是无论干什么工作,要么不干,要干就干到最好。”
参加工作26年来,李海清带出的20余名徒弟现在都是钳工岗位的行家里手,而这些人也一直秉承着李海清的工作信条:“严、精、细、实”。
如今,李海清有了属于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技能大师工作室,并且获得陕西省总工会命名表彰。工作室成员先后完成科技项目60余项,“五小”发明180余项,其中24项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在各种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提出合理化创新建议80余条,累计为企业创造价值近千万。(张辉 李超 秦勇)
版权所有:球友会网页版,球友会(中国)(黄陵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地址:陕西省黄陵县店头镇 邮编:727307 技术支持:黄陵矿业信息中心
Copyright(C) 2011 Huangling Mining Group E-mail:txzx@hlkyjt.com.cn
陕公网安备61063202000102号 陕ICP备案050060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