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友会网页版-球友会(中国)
您的位置:球友会网页版 > 文学天地

铁运公司张丽霞 散文——杜甫的草堂

发布时间:2020-06-12 09:40:13 作者:张丽霞

年少时,我喜欢杜甫的“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前几日还让女儿和自己一起背诵;我喜欢“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想着池莉的《小姐,你早!》中“戚润物”的名字可能由这首诗而来吧;极爱的是“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那条铺满了鲜花的小径,那个蜂蝶和鸟儿自在活泼的春天,是我所向往的。

虽然能熟读成诵“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但是也不理解“窗含西岭千秋雪,门破东吴万里船”豁达胸襟和大开大合的气度和眼界。

大学时,古代文学老师只是选取了杜甫诗歌的一个角度进行了深入分析,即杜甫诗歌中“沉郁顿挫”的语言风格进行了详尽的分析,自此我的头脑中有了一个身材瘦削、生活困苦、饱经沧桑的老人的形象,于是觉得他“生活实苦”“作品实苦”,读来唇齿间溢着苦涩。

及我远嫁,一年到头才能回家看望一次老父老母;及我大学毕业十年,重回到那个生活四年的地方,似乎又看见了一张张稚气未脱、青春飞扬的脸庞,再看看眼前十年未谋面的同学们,才些许理解了杜甫“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的感慨。

最近偶然翻阅了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突然觉得关于这首诗,自己怎么一直只记得那两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细细品读后,竟然发现这首诗也不是很难记嘛,可怎么没记住呢?

草堂,是一个雅致的说法,实际就是一座茅屋。秋日里的“风怒号”,就可卷起“三重茅”。而杜甫一位“倚杖”的老者,面对着到处飞的茅草,来不及拣拾,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群童“抱茅入竹去”,除了“自叹息”还当如何?夜已黑,看屋内——漏雨“无干处”“未断绝”,看“娇儿”——因睡不好而“恶卧”,看被褥——“布衾多年冷似铁”,孩子一踏即“裂”,如此这般,为人父者,怎能安然入眠?忆起幼年时,自家瓦房年久失修,房顶上漏了一个洞,下雨天,常用塑料布遮着,在那些个雨夜里,自己少不更事,或许也是这首诗中的“娇儿”,那滴答的雨声也曾困扰着我的父母吧,只是直到现在我才能懂得他们的焦灼和不安。

这首诗到此若结束也未尝不可,但是他并没有沉浸在自己的伤怀之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杜甫他写亲人、写友人、写征夫、写僧侣、写舞女、写歌姬,笔触涉猎范围极广,真正的传承了“歌咏所兴,宜自生民始也”的诗歌传统,将这种“宁苦吾身以利人”的“怀抱”情怀展现的淋漓尽致,犹如一种文化基因一样流淌在今日国人之血液中。

去年端午,我曾随夫携子前去成都,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未来得及去草堂,当时也未曾多想。及近日读得这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正印了邓小平同志于1986年春节期间第五次参观草堂时所说:“到成都不来草堂,就等于没到成都”,始觉遗憾陡增。或许正像作家潘向黎说的那样:“原来,杜甫的诗不动声色地埋伏在中年等我,等我风尘仆仆地进入中年,等我懂得了人世的冷和暖,来到这一天。” (张丽霞)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球友会网页版(黄陵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地址:陕西省黄陵县店头镇    邮编:727307    技术支持:黄陵矿业信息中心

Copyright(C) 2011 Huangling Mining Group   E-mail:txzx@hlkyjt.com.cn

陕公网安备61063202000102号     陕ICP备案050060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