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文化苦旅》一书,感触颇深。我一直认为,作品与人应分开来看,无论大家对余秋雨先生是怎样评价,但就书言书,不影射,是对作品也是对自己最基本的尊重吧。
以行走之所见,思文化之博深,都说我们所经必会留下痕迹,在看得见或者看不见的地方存在着。那历史的繁衍变迁,它留下的痕迹在哪里呢?在这鬼斧神工的眉眼与脸面之间。先生所思之深让我震动,所用的写法让我惊叹,他笔下的景能生出历史、哲学和真相来,仿佛你能确确实实触摸到文化的肌肤,感受到文明的热量。而反思过往自己的文字,于景于己于思绪,却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这本书我读了很久,读的感觉颇“苦”,不是因为读的艰难,而是在这里,太多阳光与黑暗交界,连标点符号似乎都透着无法言说的无奈和悲伤,字字句句无不让人心生感慨。过程中我也查阅了一部分相关联的历史资料,想着随着年龄的增长,如今自己涉猎事物的角度竟也如此不同了,挺好。
在惊人的时间尺度里,我们的生命只是历史年轮中的微尘,我们成就于历史中,我们也终湮没于历史。在我看来,历史也有他脆弱的一面,大岁月轮回中无数已灼伤甚至荒凉殆尽的文化文明在已尽全力保全的努力之后,剩下的还是得交给时间,极盛极衰的轮回终究逃脱不开,万物如是,即便矗立至今,在不断征服跟发展的时代潮流里,支撑这些文化文明的基座也已风雨飘摇,不是吗?在我们虔诚的摸爬滚打之后,需要做的是思考,如何将伟大的智慧传承并落地,时下的历史无人替你去书写,眼光长远了,脚步也得跟上才是。
其实书中最后几章阐述“人生之旅”的文字,读来确实有让我不舒服甚至几次读不下去的地方,或许是过多的批判与辩解,或许是无法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去理解一位遭受如此多苦难人的心境。我想起自己的爷爷奶奶,生在一个让人心疼又无助的年代,挣扎在岁月的缝隙里,无数的选择让他们窒息,却只能一步步向前走,盼着那个时代过去,盼着黑暗在第二天苏醒,最终光明来临,骄傲的是所有的儿女都活着,对,那已是莫大的幸福。
我幻想着自己在喀什感悟那无法超越的西域气度,在渤海镇瞅一瞅渤海国遗迹里那口废井的眼神有多冷,在巴格达看凄艳的夕阳,在蓝毗尼感受菩提树下的灵气,在冰岛触摸法律石的脉络,在……好吧,还是劝劝自己停下来好了。
记得一个朋友说过,当灵魂无处可栖,去寻找行走的智慧你会得到慰藉,懂得安放。路,何止万里,书,何止万卷,坚定每一步,自然随处可安。(王友谊)
版权所有:球友会网页版(黄陵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地址:陕西省黄陵县店头镇 邮编:727307 技术支持:黄陵矿业信息中心
Copyright(C) 2011 Huangling Mining Group E-mail:txzx@hlkyjt.com.cn
陕公网安备61063202000102号 陕ICP备案050060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