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并用了八个字作评价:“触目惊心、令人痛心!”他还引用了古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表达痛心之情。
我的老家位于关中农村,号称“八百里平川”的渭北地区。在那物质匮乏的年代,相对于陕北和陕南地区,这里土地肥沃、地势平坦、交通便利,所以生活条件还算是比较好的,饿肚子的情况也比较少。但是,当时的物质条件毕竟是现在的年轻人所无法理解的。记得那时候还是大锅饭时期,农业社里大家共同劳动,夏秋两季收获后再由集体根据每户人口多少和所挣的工分统一分配。年景最好时除了给国家上缴公购粮每人每年能分到二百多斤麦子和玉米,年景不好的话就更少了,所以吃饱肚子就成了那个年代最大的愿望。
为了解决一家人的吃饭问题,我们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务工和小生意都是当时政策所不允许的,只能通过挣工公分来增加收成。虽然那个时候我年龄尚小,但也早早的懂得了生活的艰难。每天天不亮,父母便早早起床,收缀鸡舍羊圈,为的是给生产队多交些农家肥来多挣些工分,之后便要匆匆忙忙参加生产队的集体耕作,直至现在脑海中时常浮现父母急骤的脚步和忙碌的身影。农忙季节,特别是夏季抢收麦子,号称“龙口夺食”,当时没有什么机械,主要是靠人力和农畜,父母就更累了,但这时候工分比平时要高,没有其他重要的事情父母是绝不会停工的。我们这些半大的小孩也要一起劳动,抱麦捆、捡麦穗、晒麦子、背秸草,生产队的会计会按照贡献大小给记工分。有时候遇到生产队包工挣分,小娃们便被迫一起干活,偷懒或者不想干,往往免不了父母的一顿皮肉之苦。工分,成了那个年代口粮和财富的象征,工分高的家庭就意味着全年衣食无虞,成为别人羡慕的对象,那种成就感比现在拥有一辆宝马车优越多了。
除了“增收”还要想办法“节支”。由于粮食紧张,许多家庭的粮食都会青黄不接,到了“年关”就断了“细粮”,所以要想吃饱肚子,平时就得想办法节省口粮。白米细面只能用于招待尊贵的宾朋和长辈;春季野菜拌点面粉,就能蒸馍馍擀面条;槐花开了,大人小孩都会像赶集一样一起去采槐花,回家洗洗蒸熟就能当顿饭吃;人口多的家庭,平日里只能吃汤面,只有干较重的活或者是重要节日才能吃上捞面;晚饭一般是不做的,午饭剩些汤面,晚上喝点开水,吃点馍馍就算是一顿饭了,所以晚饭不能算是饭的,老家人称晚饭为“喝汤”,见面的问候话是“喝了没?”
时代在变化,社会在进步。经过改革开放四十余年的努力,我们终于不再那缺衣少吃了。现在社会财富空前丰富,人们的生活水平极大提高,这是那个年代所无法想象的。但“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餐饮浪费也是对社会财富的巨大消耗。《朱子家训》也讲:“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勤俭节约、反对浪费应该成为每个人最基本的品质和修养。
版权所有:球友会网页版(黄陵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地址:陕西省黄陵县店头镇 邮编:727307 技术支持:黄陵矿业信息中心
Copyright(C) 2011 Huangling Mining Group E-mail:txzx@hlkyjt.com.cn
陕公网安备61063202000102号 陕ICP备案050060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