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一些清官廉吏,他们或为表白心迹志向,或为警示自身慎独,写下了许多催人奋进,充满正气的诗词。这些诗词传诵千古、流芳百世。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重民生而知根本、畏法度而能自律、明廉耻而守气节、崇节俭而重情操,知恩惠而思报国。
而品读这些廉政名言、廉政诗文、廉政故事,从中汲取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犹如一股清风扑面而来,不仅能滋养心田,动人心弦,还能培厚文化土壤,发人深省。
品廉政名言能启人心志
在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中,不乏言简意赅、寓意深刻的廉政名言佳句。
品味这些名言警句,在阅读、思考、自省中不断改造、打磨、提升自我,能滋育从政底蕴。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在杭州任刺史期间,他从未收受过任何贿赂或向地方索取任何名贵物品。离任还乡后,白居易发现箱内有两片玲珑可爱的山石,他遂写诗追悔己过,诗曰:
三年为刺史,饮冰复食蘖。
唯向天竺山,取得两片石。
此抵有千金,无乃伤清白。
原来,这两片石是他一次游天竺山时拾取的。现在,他遥望杭州和天竺山,深感愧疚,想每个游山的人都和他一样随便带走两片可爱的山石,那天竺山为期不远就“山将不山”了。他自觉贪污了千金似的,心里好不沉重。这种可贵的自责精神,“慎微”的律己态度,令我们后人肃然起敬。
宋代包拯,一生摧抑豪强,惩办赃官,办案公正,被人民誉为清官,流芳百世。流传下来的包拯诗仅《书端州郡斋壁》一首,可谓吉光片羽,却成为他一生为官做人的光辉写照。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
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
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
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
包拯作为一个封建官吏,他始终相信,一个清官,一个为老百姓做主的官就会被人拥戴,就会经得起历史的检验。而其中主要的是,你不论是做官还是为民,都要把握基本的原则,就是要正直,不要有邪恶之心,为人光明磊落。
还有汉代桓宽的“贤士徇名,贪夫死利”,明代年富的“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等,都给人以深刻启发。
这些古代廉政名言佳句,我不但记在本子上,也铭记在心中,将其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时常警戒自己,做到“本上有廉言,心中有廉声”。
读廉政诗文可净化心灵
廉政诗文是廉政文化的瑰宝。
宋朝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朱熹,一生以清贫著称,历代学者以“朱子固穷”颂扬之。他在任秘阁修撰时,一次去看望他的女儿和女婿。进餐时,女儿望着桌上的葱汤麦饭,眼噙愧泪。女儿的心思,朱熹早就看出来了,便神情肃然地说:“俭朴度日,是我们朱家的好家风!”饭后,他题了一首《简朴诗》:
葱汤麦饭两相宜,
葱补丹田麦疗饥;
莫谓此中滋味薄,
前村还有未饮时。
女婿归来后,见岳父如此崇尚俭朴,备受感动,即把该诗贴在壁间,当作座右铭。
1954年3月,陈毅元帅创作了组诗《感事书怀》,组诗之四是《七古·手莫伸》,令人发聋振聩的著名警句“手莫伸,伸手必被捉”就出自这首诗。
他以强烈的责任感告诫那些心术不正的人:“手莫伸,伸手必被捉。”同时,诗中也表现出他大公无私的精神和甘愿为“病人”开方治病的诚恳心态。
尤其是“九牛一毫莫自夸,骄傲自满必翻车。历览古今多少事,成由谦逊败由奢。”既是对历史经验的高度概括和总结,也是对世人的谆谆告诫,震撼人心,令人深思。
这首诗语言流畅易懂,内容非常深刻,无论是在当时、现在以至将来,都能给人以启迪和警示。无论是普通百姓,还是领导干部,读过之后都有新的感悟和收获。
悟廉政故事能固本培元
一个好故事胜过一打大道理。
于谦是明朝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监察御使,他自幼聪颖过人,当官后很注重清廉自律。在三十余年的为官生涯中,他清正廉明,兴利除弊,刚正不阿。
宣德年间,他由河南巡抚调京任兵部侍郎时,河南幕僚劝他:“你不向上司献金玉,就带上点土特产吧!如绢帕、蘑菇、线香之类的。”于谦听罢仰面大笑,举起两袖风趣地说:“我带有两袖清风!”并秉笔赋诗以明志:
绢帕蘑菇与线香,
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
免碍阎罗话短长。
诗里行间的蘑菇、绢帕和线香是供人们使用的,如果都被当官的拿去讨好了上司,就会给人民生活所需带来困难,不要让老百姓指戳脊背。搜刮民财的危害,为政清廉的必要,宣传舆论的反应,直言劝谏的苦心,尽在诗中。
从此,“两袖清风朝天去”挂上他的门楣,以示不为利禄所动。“两袖清风”还被引申为“品德正直清廉官员”的代名词。
工作之余,静下心来,常读、多读、用心读一些廉政名言、廉政诗文、廉政故事,从中汲取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不仅能滋养心田,还能培厚文化土壤,何乐而不为?
我作为一名普通的基层工作人员,“廉政”二字赋予了我新的内涵。让我认识到,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该秉持“廉洁为公,一心为民”的态度。不涉足任何违规违法操作,用心为百姓办事,用制度约束自己,用道德提升自己,将廉洁工作和为群众服务的观念融入到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中来。(梁林涛)
版权所有:球友会网页版(黄陵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地址:陕西省黄陵县店头镇 邮编:727307 技术支持:黄陵矿业信息中心
Copyright(C) 2011 Huangling Mining Group E-mail:txzx@hlkyjt.com.cn
陕公网安备61063202000102号 陕ICP备案050060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