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千百年间,世界各国发展出了欣欣向荣的饮食文化,中国便是那万绿丛中的一点红。
在农家小院生活的时候,我有幸跟奶奶学过做面燕子,粗糙的眼睛,歪歪扭扭的嘴巴,使得哥哥姐姐一度为之发笑。后来才知道,这也是一种菜,学名叫子推燕,源于介子推抱柳焚身的故事,后世以“柳”纪念这位忠臣,教化儿女尽忠守孝,不忘养育之恩。小小的面燕子,蕴含着华夏民族数千年来的精神传承,也会随着我们的双手,一代代传承下去。
唐朝时期,当官的僚友之间,很流行举办名为“烧尾宴”的聚会。唐朝最华丽的面食——素蒸音声部便起源于一场“烧尾宴”。“烧尾”取自“鲤鱼跳龙门”的传说,鲤鱼跳过龙门之际,天雷和天火先灼烧它的尾巴。“烧尾”因此引申为官场升迁之意。有个叫韦巨源的宰相,曾经举办过一次“烧尾宴”。素蒸音声部被端上来的时候,在场的人们无不献上惊叹与赞美的声音,七十多个栩栩如生的歌女舞者,跃然盘中,面容姣好,精细可人。那位宰相也因此留名青史,但素蒸音声部却因其制作工艺复杂、传承者后继无人等原因,逐渐消亡在历史的长河中,令人惋惜。
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食文化蓬勃发展,制作者除了在外观细节上大显身手外,也开始愈发注重食材本身的口感,既有通过增加辅料改变食材本身味道的创新派,也有将食材原本朴实的口感发扬光大的守旧派。对于我个人来说,文化本身才是最值得肯定的内容。人与人的交流,从互不相识到推心置腹,免不了几口酒,免不了几顿饭。
香飘四座的佛跳墙是福州人的内敛;层层叠叠的一品锅是安徽人的豪爽;温文尔雅的开水白菜是四川人的细腻;栩栩如生的浪花东星斑是杭州人的奔放。从宫中御膳房到寻常百姓家,从小二层的茶楼到落叶纷飞的火车站台……从思绪的碎片中回过神,天色渐晚,万家灯火,夜市齐明。不论地位,不讲冷暖,食文化就是这般包罗万象。
放眼看去,街巷被热腾腾的蒸汽弥漫,街角碎语连篇、热闹非凡。食物就在这其中流转反复,沉淀在悠远流长的文化中。
版权所有:球友会网页版,球友会(中国)(黄陵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地址:陕西省黄陵县店头镇 邮编:727307 技术支持:黄陵矿业信息中心
Copyright(C) 2011 Huangling Mining Group E-mail:txzx@hlkyjt.com.cn
陕公网安备61063202000102号 陕ICP备案050060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