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早上,在机电公司李海清技能大师工作室,负责人李海清擦拭着自制的设备模型,一边的荣誉墙上整齐摆放着30余项发明专利证书和20多块荣誉奖牌。
对于李海清来说,这些荣誉是他从业近30年来工作成效的一个缩影,也是机电公司狠抓技术创新的真实写照。
一直以来,机电公司始终以岗位自主创新为抓手,全面构建创新制度体系,搭建创新平台,不断提高人才创新能力,聚力解决生产中的技术瓶颈,打造“全员创新”靓丽名片。
自主创新,来源于不经意间
采煤机截割滚筒维修,因为受检修工艺和工装设备因素限制,一直以来都是依靠外委维修,设备外委不仅影响大修工期而且生产成本居高不下,但这一技术瓶颈却因不经意间的一句话得到了根本改变。
以往滚筒检修,往往依靠人力通过轴承对滚筒进行360度旋转,从而对特定区域进行检修,旋转过程中耗费人力,劳动强度大,对旋转角度不能做到精确控制,而且不能实现自锁,检修过程中存在一定程度的安全隐患。
“我们可以对采煤机截割滚筒旋转定位装置进行改造升级,让手动变自动,让滚筒自己‘转’起来。”在技能大师工作室例会上,李海清萌生了对设备改造的想法,同时也得到与会人员的一致赞成。随后机电总厂立即组织技术人员进行方案设计优化,在原有人工旋转的基础上改造升级,实现“自动化”作业。
升级后的旋转定位设备,采用电动机和涡轮减速机组合安装,不仅在转速上进行精准控制,同时具有自锁功能,对控制系统的无线化改造实现了无线遥控功能,极大提升了作业现场操作性。
采煤机截割滚筒旋转定位装置改造完成后,原本1人连续工作15天才能完成的焊接工作,现在1人10天即可完成。
成果转化,解决生产大问题
“大型设备水循环利用冷却装置的研制成功,有效解决了冷水不间断循环使用和水资源回收再利用问题,同时可满足多种大型设备水循环冷却工作。”该公司机电总厂厂长王志凯介绍。
检修完好的综采设备出厂前都要进行通水调试,但因调试后的水温过高无法重复使用,只能采用直排方式,造成水资源浪费。
针对这一技术难题,机电总厂召开技术例会,最终确定了制作自动水循环冷却试验设备的方案。经过车间技术人员商量论证并组织实施,一台大型设备调试冷却水循环装置应运而生。
高大的冷却塔可以实现对高温水管路的通风散热降温,水箱可将设备调试排出的水集中存储并进行二次冷却。使用该设备后,按照调试一台设备需要10吨水来计算,每台设备可节省电费、水费近千元,每年调试各类综采设备约60台,可节省费用5万余元。
“我们一直以解决生产中的技术瓶颈为出发点,以提高作业效能、降低职工劳动强度为目的,不断发挥创新最大动能。”谈到创新成果运用,该公司总工程师李宏刚这样说。
机制构建,为创新保驾护航
为了充分调动干部职工创造力,使职工勤于创新,善于创新,该公司不断搭建人才成长通道使职工成为“创客”,完善创新激励机制,使“创客”名利双收。
“只有作业能力提升了,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了,职工才能立足岗位进行自主创新。”该公司工会主席贾晓毅说。
针对青工知识功底和实操能力薄弱的现状,该公司充分发挥李海清技能大师工作室和党员创新工作室“双平台”作用,开展“理论+实操”及个人定制化培养,开展技术比武和技能大赛锤炼职工实操能力,组织开展机电大讲堂、技术分享会、技术沙龙等活动提升职工理论素养,针对个人专业及实操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指导。
与此同时,该公司全面推行“AB”岗轮岗作业,在理论基础得到提升的同时,通过岗位轮换的方式,打造“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队伍。
对于创新项目的考核奖励,该公司推行“双激励”机制,职工完成创新成果后可获得一定的物质奖励,同时,创新项目、工艺优化均以职工姓名进行命名,极大提升职工创新的热情与激情。
版权所有:球友会网页版,球友会(中国)(黄陵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地址:陕西省黄陵县店头镇 邮编:727307 技术支持:黄陵矿业信息中心
Copyright(C) 2011 Huangling Mining Group E-mail:txzx@hlkyjt.com.cn
陕公网安备61063202000102号 陕ICP备案050060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