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是应该同情还是羡慕古代的文人,总有着连绵不尽的情思。登高望远之时,或是去国怀乡的感伤,亦或是郁郁不得志的悲情,或是佳人遥念的缠绵悱恻,油然而生,时代或许不同,人物或许有别,那种古代文人共情好像总是一致的。以至于一旦读到类似的诗词,在我的脑海里,总会浮现出一片烟雨蒙蒙的景象,一位衣袂飘飘的古人,站在阁楼的最高层,手扶栏杆,望向烟雨蒙蒙的远方。
不过,仔细想了想,古代那些吟诗作赋的文人,大多也属于上层人物,很多也是经过科举选拔出来的杰出人才,社会地位和资源都比较厚实,自然不会因为“稻粱谋”而忧心忡忡。他们的忧愁应该更纯粹一点。也是,学而优则仕的训导,让古代文人都有着一定的政治抱负,很多的幽情都与此有关。说得刻薄一点,其实也是功名利禄之心有些过重 。
说来也有点稀奇,儒释道三家,只有儒家强调积极入世,这样的情思大多也是儒士所特有。道家和佛家都有点不问世事的味道,其中的哲学韵味,很难体会。不过,让我好奇的是,佛教是外来品,佛教进传入中土的时候,其实有点类似于我们现在西方文化的味道。当时大量翻译佛经,而且也有一些颇为讲究的翻译原则,比如什么只能音译不能意译。让我更惊讶的是,在那么多佛经之中,只有六祖慧能的《坛经》,是由中国僧人撰写,被冠以“经”的佛教典籍。所以,我也开始确信,近代以来,其实是我们第二次向西方学习。当然,历史上也出现多次排佛的现象,可见学习也不会是一帆风顺。近代以来,在我们第二次学习西方的时候,其实也经历了逐渐西化、全盘西化,到现在的重归国本的过程。显而易见,回归到儒家的政治传统应该不太可能,最有可能的还是中庸之道。就像佛教在发源地式微,在中国却成为中华文明的一部分。我想若干年后,西方的哲学、自然科学,也会成为我们文化的一部分,只是还需要一个过渡。而这个过渡过程,也是我们逐渐汲取其精华的过程。
怎么说呢,我有时觉得文化都一种共性,比如都赞扬真善美,只是发展的趋向有不同的地方。我们的传统文化趋向于内在,西方文化趋向于外在的探索。经过漫长的积累,就有了此消彼长的差别。就像古代文人的那种情怀,从内在来说,着实让人羡慕,活得那么自我,很难说不是一种浪漫。但对注重创造性的现代社会来说,这种自斟自饮的情怀就像是生活在诗画里。而现实需要的是,进行务实、广博的社会思考。
甘地说能够毁灭人类的七种行为,没有原则的政治,没有辛劳的财富,没有人格的学识,没有人性的科学,没有道德的商业,没有良知的享乐,没有牺牲的敬拜。仔细想想,这些行为其实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关键在于我们会怎么选择。这让我又不由得开始羡慕我们古代的文人了,与这七种相对应的优良品质,他们都具有了,所以才能写出千百年来,传诵不息的优美诗词歌赋。或者,我们本来不应当以现代社会的形态来拘囿古人,他们的精神、情怀能够源远流长,也足以说明,人类社会的进步,未尝不是一种传承。
我不知道,未来的某一天,会不会赶上一个烟雨蒙蒙的雨天,恰巧登临一座阁楼,手扶栏杆,像古人一样,望向雾雨蒙蒙的远方。或许在这一帘烟雨的迷蒙之中,自己又一次沉浸于文化的旅行之中。
版权所有:球友会网页版,球友会(中国)(黄陵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地址:陕西省黄陵县店头镇 邮编:727307 技术支持:黄陵矿业信息中心
Copyright(C) 2011 Huangling Mining Group E-mail:txzx@hlkyjt.com.cn
陕公网安备61063202000102号 陕ICP备案050060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