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调度室的电脑显示屏上,可以看到6座井下无人值守变电所的运行情况,电力操控员可以对变电所的高压真空配电装置进行远程监测、控制、网络通讯等综合监控,在地面就可对井下信息了如指掌。”4月1日,在一号球友会(中国)调度室,机电副矿长符大利高兴地说道。据悉,日前,一号球友会(中国)对井下变电所的远程控制试验成功,开创了黄陵矿业公司井下变电所实现无人值守的先河。
现场练兵强技能
今年1月10日以来,一号球友会(中国)根据“装备现代化、生产自动化、管理信息化”的要求,全力备战实现井下变电所无人值守。新的管理运行模式要求原来“蹲点式”的变电工变为“流动式”的巡检工。即操作人员不仅能够驾驶车辆巡视沿线变电所、水仓、管路,还能够操作高低压设备、处理设备故障。
为了尽快培养出复合型人才——巡检工,机电队根据变电工的年龄、驾驶技能、操作技能等重要因素进行全方位摸底,挑选出8名岗位能手,由班长安排、带领人员在地面工业广场进行车辆驾驶训练。
训练期间,职工自发的提前来到现场训练,上车后认真听取班长讲述操作要领,下车后久久不肯离去,默默地观察、学习别人如何操作。“倒库移库讲究快和稳,先目测好每两个杆子之间的间隙,做到反光镜不碰杆子,车身不出规定线外,然后拎直车身,看准一个支点,脚踩油门,快速进库,一脚刹车。速度最快的不一定就能出色完成倒库移库,而是要做到快中求稳。”机电部职工郭峰给“学员”赵卫国传授着技巧。
经过短暂而紧张的训练,2016年1月19日下午,8名职工参加“上岗前技能考试”,并全部拿到入井驾驶证。
众人献策强管理
面对全新的管理模式,机电队开展了“立足岗位,我为无人值守献一计”活动,旨在摸索着如何管理、运行无人化值守变电所。
“每班要安排一名已拿到入井驾驶证的职工,由他手把手教其他职工学习井下巷道驾驶要领。”职工刘永飞提出建议。
机队队队长王宏伟回答:“我们采取的是‘先富带动后富’的原则,这8名职工是先行者,最终实现巡检工都能在井下驾驶车辆。”
“我是三号变电所的变电工,对变电所及其周围水仓的设备我是了如指掌,但是在北一变电所、一号中央变电所岗位的职工对我这里不熟悉。在试运行阶段,我带领这两个岗位的职工熟悉系统和设备,大家互通有无、共同提高技能,才能做到人人对北一系统的尽快掌握。”职工史季清争先恐后地说到。
就这样,你一言,我一句,管理与运行无人化值守变电所的方案逐步成型。相继出台了《机电队车辆管理制度》《巡检工管理制度》等各项规章制度,不仅规范了巡检车辆的使用管理,而且道明了巡查路线和范围、操作设备的要求等。
不断实践增经验
2016年2月1日,该矿在北一系统试点运行,然而,试运行初期就暴露出了问题。巡检工在巷道驾驶车辆巡检时,队部值班员无法了解巡检路线和井下设备动态,如果井下设备出现故障,不能第一时间联系到巡检工并安排其去处理故障。
对此,技术小组及时给出对策:当到达、离开一个巡视地点时,巡检工要电话联系队部值班员,告知值班员目前所处地点、设备动态、巡检去向。
2月10日零点班,机电队职工樊登山在交接班时发现车辆油箱油量不足,油量不能满足车辆运行,他便立即打电话汇报值班员车辆情况。值班员得知情况后迅速告知值班队干,立即安排樊登山驾车升井加油。
针对此现象,队委会商议提出:每天八点班巡检工要对车辆剩余柴油进行检查,根据需要及时对车辆的各种油脂进行加注或更换,仔细检查车辆完好情况,并经过班组长确认,以确保车辆能够24小时安全运行。为避免车辆在井下行驶时发生其他故障,该矿为每辆车配备了工具箱、仪器仪表、三脚架、备用车胎,以保证车辆在井下的正常行驶。
为保证井下变电所远程集控试安全运行,该矿还对停送电要求、班中定时汇报等制度进行完善补充,细化职责,严格考评考核,并针对变电所远程控制的特点,制定应急管理措施,实行全天候24小时岗位监测监控,随时处置突发事件,排除供电故障,确保矿井供电正常。
目前,该矿根据井下变电所分布情况将巡查区域分为北一系统、北二系统,原先6座变电所需配备24名变电工才能满足运行,现已精简至8人就可以满足工作需求,之前每班6个人才能完成的工作任务,如今只需2名巡检工在井下巡视,1名电力操控员坐在地面调度室点击鼠标就能够轻松自如地完成。这一全新的管理运行模式使井下变电所的日常工作进一步简单化、流程化和信息化,为数字化矿山建设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李小艳 张 毅)
版权所有:球友会网页版(黄陵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地址:陕西省黄陵县店头镇 邮编:727307 技术支持:黄陵矿业信息中心
Copyright(C) 2011 Huangling Mining Group E-mail:txzx@hlkyjt.com.cn
陕公网安备61063202000102号 陕ICP备案050060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