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声师傅,一生师傅,师傅是责任也是信任。在双龙煤业,师徒不仅是技艺的教授,同时也是师德的传承,每一位师傅都时刻不忘自己肩上的担子,无时无刻都在用心用情将优良的师德师风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厚家风好师风
“孙凡这几年成长的很快,学技术踏实认真,能吃得了苦,现在井下电器设备检修基本都能拿得下。”谈起自己的徒弟,双龙煤业综采队机电班班长孙双宾连连点赞。
两年前,有着二十多年丰富工作经验的孙双宾收了一名特殊的徒弟——自己的亲侄子孙凡。作为刚入职不久的新工,孙凡对矿井充满了好奇,聪明而又很冲动,为了让侄子尽快的进入角色,孙双宾可谓是绞尽脑汁,努力让叔叔变为师傅。
有次,恰逢五一假期,孙双宾选择主动留下来值班,并要求和孙凡一起选择值守,听到消息后的孙凡心中有些抱怨,晚上便拨通了父亲的电话诉苦,听完他的话,父亲严肃地告诉他:你是老孙家的娃,就要听老孙家长辈的话。孙凡听得出来,父亲严厉的背后正是他们家风的体现,于是他便留了下来。
接下来的几天时间,孙双宾带着他每天深入生产现场,手把手的教他如何检测电器设备,排除故障,仅仅五天的时间,孙双宾便实现了从叔叔到师傅的角色转变,孙凡的锐气也被逐渐磨平,从此后,二人不仅是血脉相连的亲叔侄,更是亲密无间的好师徒。
“我叔让我学到了很多,现在你看我也快要成师傅了。”如今的孙凡,在经过孙双宾手把手的教导,已经成长为该矿一名合格的电钳工。
在生活中,他们是亲人,在工作中,他们是同事,孙双宾用他积累了二十多年的丰富工作经验,让孙凡很快便掌握了工作要领,而也正是因为他们有了师与徒的关系,让他们之间更加亲密无间。
一日师一生情
“我这辈子不论干什么,不论走到哪里,他都是我的老师。”提起自己的师傅,该矿通防队技术员梁伟龙激动地说。
三年前,梁伟龙从大学毕业来到双龙煤业,从大学校园到车间井巷,梁伟龙看到同事们个个都身怀绝技,遇到任何问题都能够轻易解决,而自己虽然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但面对问题的时候却手足无措,不知从什么地方下手。就在这时,一名和蔼而又严肃的师傅走进了他的生活。
梁伟龙的师傅是该矿的老技工赵建忠,在矿区他可是小有名气的技术大拿,机床、钻床、铣床等在他手里被用的行云流水。当梁伟龙第一次跟着赵建忠踏进机修车间,赵建忠并没有着急让他上手,而是让梁伟龙紧盯着铣床,自己找来一块方铁便在设备上忙活起来,不一会,方铁就被车成一个圆滚滚的铁球,工作完毕后,赵建忠将铁球和卡尺递给梁伟龙,经过测量,不论从哪个角度测,铁球的直径都完全相同,分毫不差,他瞬间便被师傅精湛的技艺折服,暗暗下定决心跟着师傅好好学技术。
“我带过多少徒弟自己都记不清了,小梁是我带的最后一名徒弟,一定会倾囊相授。”已经有三十多年工龄的赵建忠即将退休,但他心里明白,无论如何,他都要站好最后一班岗,一定将梁伟龙培养出师。
从那以后,作为赵建忠的“关门弟子”,梁伟龙时时刻刻都跟在师傅的后面,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操作技能也突飞猛进,但他心里也很清楚,越是觉得“自己行”,就越要虚心向师傅请教。有一次,梁伟龙在车床上加工螺杆,在车床飞速旋转下,感觉每车一根螺杆都特别吃力,却始终找不到原因。一旁的赵建忠看到后亲自做示范,螺杆在他的手里就显得轻松很多,原来梁伟龙操作时的螺杆与车床虎牙的角度太小导致非常吃力,经过师傅的指点,他便很快掌握了要领。而类似的事情也成了他们师徒之间交流的重要内容,赵建忠将几十年的工作经验一字不落的手把手传给了梁伟龙,在退休前完成了作为一名师傅的光荣使命。
在双龙煤业,每一名新工从入职那天起,都会为他们指定一位师傅,正是这些以身作则、倾囊相授的师傅们默默付出,才让每一位新工快速成长,成为行家里手,为企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版权所有:球友会网页版,球友会(中国)(黄陵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地址:陕西省黄陵县店头镇 邮编:727307 技术支持:黄陵矿业信息中心
Copyright(C) 2011 Huangling Mining Group E-mail:txzx@hlkyjt.com.cn
陕公网安备61063202000102号 陕ICP备案05006082号